俞正强,浙江省金华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党总支书记、教师。他提出“把课上对”的“种子课”理念,提出“儿童德育始于行”的儿童成长观。他热衷于帮助青年教师发展,成立名师工作室,培育出多位浙江省数学特级教师。曾获基础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、浙江省特级教师等荣誉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38年的数学教师生涯,在成为特级教师之前没有拿过一个教学奖项,他总喜欢低头寻找幸福,“因为低头能看见孩子”;22年的校长经历,他一直坚持仰首培育“善良又有底线且努力的人”,因为“教育的意义在于让学生有能力成为最优秀的自己”!他就是浙江省金华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党总支书记、教师俞正强。
把课上对,在思维深处给学习赋予“种子的信仰”
俞正强喜欢上课,热爱上课。在没有从事管理工作之前,一直是两个班的数学教师。他的数学课,作业少,学生成绩好。2002年评上浙江省特级教师之后,他依然保持对数学教学的全身心热爱。
俞正强也不是一开始就把课上对的。
1986年,俞正强18岁,以一名小学数学教师的身份进入金华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工作。刚执教时,俞正强对教学的认识是“讲课是老师的事,听课是学生的事”。他在与学生沟通后发现,许多学生之所以听课不认真,是因为老师讲的课不够吸引人。
如何让学生喜欢数学课?如何从控制学生听课转变为吸引学生听课?喜欢思考的俞正强开始认真研究教书这门学问。
俞正强提出了“把课上对”的“种子课”理念,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,不仅获得知识,更要培养独立思考、创新思维、团队协作等综合能力。
关于“种子课”,俞正强直言灵感来自叶圣陶说的一段话:受教育的人的确跟种子一样,全都是有生命的,能自己发育自己成长的;给他们充分的合适的条件,他们就能成为有用之才。
俞正强上课通常只有一支粉笔,拿什么吸引学生?“我的办法是拨动学生思维之弦,拨到学生痒处了,学生就欲罢不能了。”俞正强说。
例如,他在上“生活中的比”一课时,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,从谈足球、篮球、羽毛球、网球的比分到考试分数、盐水比例、美元兑人民币的比率,甚至到做饭时米与水的比例等,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。
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,俞正强探索出一系列有效的教学方法。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、小组合作、教师点拨等多种方式,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思考、不断发现、不断解决问题。他还提出了“三不讲”原则,即学生已经会的不讲、学生自己能学会的不讲、讲了学生也不会的不讲。这些教学方法和原则,让俞正强的教学工作更加科学有效。
俞正强给学生上课时,经常邀请家长听课,向家长普及“对的数学学习”,以此提升家长的教学认知与数学素养。
在38年的数学教学中,俞正强撰写了数学教学论文百余篇,还把几十年的教学经验、教学主张整理成《种子课1.0》《种子课2.0》《种子课3.0》出版,成为一线小学数学教师的案头书。
把人育好,在“共生场”里给每个孩子成长的希望
“教育是扬其所长,不同的人通过努力都可以做到优秀,成为最好的自己。”这是俞正强多年的教育理念。在他看来,如果从教书育人的逻辑来看,分数只能算是皮毛,教师还应该把学生的肉、骨、血液等一一塑造起来,而这些则涉及德智体美劳等方面,学生评价是关键。
“万类霜天竞自由”是俞正强理想中的教育,因此他提出用成长“共生场”代替“博弈场”进行学生评价。
“现在学生置身很多‘博弈场’——因为资源有限,谁占有了一个资源,就妨碍了另一个人的资源占有。比如评‘三好学生’或‘五好学生’,把学生放在一定比例胜出的博弈里面,荣誉成了稀缺资源。”俞正强认为必须改变这种荣誉评价方式。
因此,俞正强提出把“博弈场”转化成“共生场”:一个人的成长不妨碍另一个人的成长,或者说,一个人的成长会带动另一个人的成长。
为了达成这个目标,俞正强用“模范学生”替代原来的“三好学生”或“五好学生”。“以努力改变自己为模范,谁在原来的基础之上努力达成了自己想做到的目标,谁就是模范学生。”俞正强说。
基于这一逻辑,金华师范学校附属小学从2016年开始,改“三好学生”的评比制为“十能模范生”的达标制,通过新荣誉评价体系激活学生动力。
俞正强基于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,提出“十能”评价标准,即能敬、能善、能净、能俭、能勤、能静、能乐、能跑、能勇、能厚十种品格。
“学生的成长过程是有阶段性的,‘十能’标准体现了小学六年学生能力和素养的螺旋上升。”俞正强以“能敬”举例,从一年级到六年级,“敬”的内容从敬书本、敬规则、敬课堂,到敬师长、敬时间、敬生命,有层次地进阶。
刚开始,有学生拿着“模范学生”的奖状回家,还受到家长的质疑:“班里有30多张,一点含金量都没有。”但随着评价的不断推进,家长的观念也在转变。他们慢慢懂得,所谓含金量不是以人数为金,而是以努力为金,以善良为金。
为了让“共生场”理念有落地抓手,俞正强将育人工作纵向分解为六年,横向分解为四个领域,即行为、动力、活动、评价,分别设计了四门育人校本课程,组成课程体系,为全体教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方法层面的支持。
“十会课程”,在一年级开学的第一个月里着重培养学生的十个会;“十能课程”,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,以新荣誉为载体,给每个学生以希望,解决学生的动力问题;“活动课程”,基于学生成长、具有完整过程和深刻体验的真活动;“报告课程”,学生以一场报告的形式展开对自己的评价,成了评价自己的责任人。
近十年的实践中,教师普遍反映,学生到了六年级不论成绩如何,都能保持足够的上进心。“孩子从小在‘共生场’里成长,长大后再进入社会的‘博弈场’,他就会有底线。善良又有底线且努力的人,才是学校要培养的人。”俞正强看得很长远。
把师带强,在点滴浸润中引领教师共赴成长
俞正强在精进自己教书育人能力的同时,也热心培养年轻教师。
结合自己教书育人的成长经验,俞正强总结了“教师专业成长的基本阶段”,从而为教师培养的科学性与实践性提供了一个视角,许多教师成长为知名的特级教师、骨干教师。
俞正强不但自己不是通常意义上的“好老师”,比如从不熬夜备课。作为校长,他也很另类。
他从不鼓励教师废寝忘食地加班工作,也不主张给教师制定严格的校规,而是给教师创造充分的空间。在他看来,师德应该浸润于点滴间。
刚当校长时,俞正强要求教师上班要签到,下班要签退,中途不准擅自离校,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制度成了一纸空文。后来,学校将规定更改为教师上下班不签到、不签退,保证上课时间即可,这样一来教师无故迟到早退的现象反而变得越来越少。没过多久,制度就内化为教师行为的一部分。
“要想教师对学生好,先得学校对教师好。”俞正强认为,当教师的发展有悖于学校发展时,只要有利于教师,学校也要支持。其意义在于,当学生的发展有悖于教师的利益时,只要这种发展真正有利于学生,教师就要给予支持。
“当学校管理者改变自己、影响教师,教师就会通过对学生的观察与研究来改变自己、影响学生。”俞正强说。
如今,站在事业巅峰的俞正强依然保持初心,“我的想法很简单,上好课、教好书、管好学校、带好学生”。
(中国教师报记者 韩世文 | 通讯员 潘洪波)